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记述了2012年在山西柳林三交二马营组上部采集的一个兽头类下颌标本,将其命名为幻阔齿兽三交种(Nothogomphodon sanjiaoensis sp.nov.)。新种以下列特征区别于属型种N.danilovi:齿骨下缘起伏,犬齿基部卵圆形,犬齿与第一犬后齿间有显著间隙,犬后齿后缘无辅助齿尖。幻阔齿兽以其特殊的犬后齿形态与具裂齿的基干犬齿兽相似,它也是已知的唯一一类具有这种复杂裂齿齿系的兽头类。将俄罗斯的引鳄动物群与中国的肯氏兽-山西鳄组合带进行比较发现,幻阔齿兽是二者唯一共有的属,而中国的二马营组与克拉玛依组却没有共享的属。  相似文献   
102.
在鲸类的演化历史中,由陆生动物转化成完全的水生动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演化谜题。基干鲸类的多样性很高,化石记录也很完整。5个科一级的基干鲸类演化支系组成一个并系类群,包括:巴基鲸科(Pakicetidae)、游走鲸科(Ambulocetidae)、雷明顿鲸科(Remingtonocetidae)、原鲸科(Protocetidae)和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最基干的鲸类巴基鲸科动物可能是一种半水生动物,生活在接近淡水的环境中,代表了陆生偶蹄类向水生鲸类演化的初始一步。更为进步的游走鲸类具有更多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而且可能更加适应于海水环境。雷明顿鲸类的平衡觉器官和声音传导机制已经表现出向现代鲸类方向演化的趋势。基于稳定氧同位素分析的研究表明,雷明顿鲸类可能完全是海生的。原鲸类的多样性非常高,是鲸类中最先实现全球分布的类群。原鲸保留有发育良好的后肢,但是它们的髂骶关节很松甚至消失。龙王鲸类是鲸类冠类群的绝灭姊妹群。鲸类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都支持鲸类与偶蹄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但是流行的河马-鲸类亲缘假说尚缺乏坚实的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支持。对石炭兽类和狶类开展详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河马-鲸类亲缘假说中的不确定关系。如果不使用分子数据来限定现代鲸类和偶蹄类的系统位置,仅使用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的分析仍然支持传统的中兽-鲸类亲缘假说。  相似文献   
103.
四川新津宝墩遗址的植硅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文明产生的深厚基础.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的中心,探讨其史前农业的经济形态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新津宝墩遗址的文化层剖面及两处灰坑的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并结合浮选结果,以期探讨宝墩遗址农业经济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宝墩文化层中,存在大量具有驯化特征的产于水稻叶秆的扇型和横排双裂片型(哑铃型)植硅体以及产于水稻稃壳的双峰型植硅体,同时还存在少量黍稃壳植硅体碎片.水稻扇型植硅体多呈典型的驯化形态,总体尺寸较大,其测量数据符合粳稻植硅体特征.这表明宝墩先民的经济结构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有粟作农业.  相似文献   
104.
105.
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水稻何时传入黄河中游并扩散至关中地区,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华县东阳遗址是关中地区仰韶早中期的过渡性遗存(ca. 5900-5600 cal. BP)。本文借助植硅体分析,并结合炭化植物遗存,探讨了东阳遗址水稻的栽培和利用情况,并尝试分析水稻在关中地区出现的动因及传播过程。研究显示,东阳先民在以种植粟黍为主的同时,已经开始少量的栽培水稻,稻粟兼作的种植模式在此时出现。本研究发现的东阳遗址水稻遗存是目前关中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指示了水稻至少在距今5800年时传入关中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关中稻作获得较大发展,至龙山晚期则鲜少发现。该研究刷新了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最早的水稻遗存记录,为进一步了解稻作起源与传播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6.
格沙头期的窃果猴类(carpolestid)孟氏苏崩猴(Subengius mengi)属于亚洲已知最早的近兔猴形类(plesiadapiform)。苏崩猴的新标本澄清了该类群的牙齿解剖结构。孟氏苏崩猴的齿列比以前认为的要原始得多,下齿列的齿式2.1.3.3,p4低冠,具有3个主尖,但不似Elphidotarsius的相应主尖那样完全并生,P3的舌侧缘更窄,结构更简单,m1不具有高度扩展的下前尖和下后尖。苏崩猴P3的独特结构以及对Elphidotarsius sp.,cf.E.florencae的P3解剖特征的重新研究表明,过去对窃果猴科P3的某些齿尖的同源性的解释是错误的。在详细的特征分析基础上,重新建立了窃果猴类及其近亲的系统发育关系。崩班期(Bumbanian)的同时猴(Chronolestes simul)被重新认定是窃果猴科最基部的成员。孟氏苏崩猴以及崩班期的另一个种旭日多脊食果猴(Carpocristes oriens)也是窃果猴类相对靠基部的成员,但这些亚洲窃果猴类之间似乎都没有特殊的相互关系。虽然北美和亚洲的窃果猴类均延续到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但它们在两个大陆之间的扩散似乎仅限于古新世的较早期。  相似文献   
107.
中国长江流域沿岸的洞穴和裂隙堆积物中常含有属种丰富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其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由于标本数量多且演化速率快, 因此在第四纪生物地层对比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长江下游南岸的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的鼠科化石, 包括: Apodemus cf. A. asianicus、Micromys minutus、Chiropodomys cf. C. primitivus、Vandeleuria sp.、Niviventer cf. N. preconfucianus、Leopoldamys sp.、Berylmys cf. B. bowersi 和 Rattus sp., 共计 8 属 8 种, 其中绝灭种和现生种的比例分别为 37.5%和 25%。依据化石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 东裂隙鼠科动物群的性质比安徽繁昌人字洞和重庆巫山龙骨坡都要明显进步, 比湖北建始龙骨洞的鼠科组合也显得稍进步, 兼具早—中更新世的特点, 但更偏向早更新世, 其地质时代很可能为早更新世晚期。此外, 本文还初步建立了长江流域早更新世鼠科动物群的层序, 从早到晚依次为: 安徽繁昌人字洞(距今约 220–256 万年)和重庆巫山龙骨坡(距今约 220–250 万年)—湖北建始龙骨洞(距今约 120–160 万年)—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估计距今约 78–120 万年)。  相似文献   
108.
2002年Bleefeld和Bock发现跟骨上一个独特的解剖结构——跟骨管——仅在现生与化石兔形目种类中存在,而在啮齿类以及相关类群中缺如,并认为这个独特的解剖特征支持了兔形目是一个单系类群。对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基干啮型类标本(IVPP V 7422)的观察表明其跟骨上也存在清晰的跟骨管,使得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独特解剖特征。结合显微镜观察与CT扫描技术,发现兔形目种类,如Dawsonolagus,Ordolagus等存在较大的跟骨管,其进口与出口皆与骨体内部髓腔贯通;在双门齿啮型类如Mimolagus,Gomphos,单门齿啮型类Rhombomylus上也存在清晰的跟骨管。因此,跟骨管的存在可能是啮型类的共近裔性状,也支持了兔形类与啮齿类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